A-A+

说文解字注

《说文解字注》是清代知名学者段玉裁的代表性作品。段玉裁,生于雍正十三年即公元1735年,卒于嘉庆二十年即公元1815年。宇若膺,号懋堂,江苏金坛人, 曾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南溪、富顺等县知县。《说文解宇注》从乾隆庚子即公元1780年开始写作,成书于嘉庆戊辰年即公元1808年,时间长达近三十年,刊行于嘉庆二十年即公元1815年。ARTX.CN

《说文解宇注》的特点:校勘大徐本《说文》的不足之处,对《说文》本身进行了一些发凡起例,对许慎的不足于以批评,注释过程中注意到了词义的历史性及发展演变规律,注意到了同源词的探讨和同义词的辨析。《说文解字注》是徐锴《说文系传》以後的首部《说文》注释书,在清代数以百计的《说文解字》研究大军之中,段氏之作能够一枝独秀,的确有其过人之处。这部划时代的巨著耗费了段氏毕生的心血,创见颇多,在学界影响深远,反响巨大,王念孙评价为“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

《说文解字注》也有不足之处:过分自信,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对《说文》作任意改动。过分相信许慎的说解,拘泥於小篆形体而强作解释。对《说文解宇注》的微瑕,清代不少学者都注意到了,并且以专著的形式予以订正。这类代表性的著作有冯桂芬的《说文解字段注考正》、徐承庆的《说文段注匡谬》、徐灏的《说文解字注笺》、钮树玉的《段氏说文注订》、王绍兰的《说文解字段注订补》等。

《说文》之为书,以文字而兼声音、训诂者也。凡许氏形声、读若,皆与古音相准,或谓古之正音,或谓古之合音。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循而考之,各有条理。不得其远近分合之故,则或执今音以疑古音,或执古之正音以疑古之合音,而声音之学晦矣。

《说文》之训,首列制字之本意,而亦不废假借。凡言“一日”及所引经类多有之,盖以广异闻,备多识,而不限於一隅也。不明乎假借之指,则或据《说文》本字以改书传假借之字,或据《说文》引经假借之字以改经之本字,而训诂之学晦矣门。

吾友段氏若膺,於古音之条理,察之精,削之密。尝为《六书音均表》,立十七部以综核之。因是为《说文注》,形声、读若,一以十七部之远近分合求之,而声音之道大明。於许氏之说正义、借义,知其典要,观其会通,而引经舆今本异者,不以本字废借字,不以借字易本字,揆诸经义,例以本书,若合符节,而训诂之道大明。

《说文解字》是东汉古文经学大师许慎的杰作,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别声读的字典。这部书完整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先秦古文字的形体,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集中了汉代训诂学的成就,还蕴涵着丰富的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科技、方言、俗语方面的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因而为后世学者所注重,奉为文字训诂之学的巨著。

《说文解字》成为研究的专门之学,是在唐宋之后。到了清代,随着汉学的复兴,《说文解字》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加自觉而臻于极盛。由于顾炎武、戴震等人的提倡,学者们认识到研究文字训诂之学对于治学的关系: “以识字为读经之始,以穷经为识义理之途”,因而他们争相研究《说文解字》,并产生了多种研究《说文解字》的著作,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等名家大作。其中成就最高的要推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和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了,而段书更在朱书之上。

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号茂堂,又字乔林、淳甫,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雍正十三年(1735年) 生于江苏金坛县。段氏原世居河南,宋高宗南渡时,段氏先祖移居金坛,数世行医为业。到段玉裁时,家道衰落,祖父段文、父亲段世续虽都是饱学之士,却都屡试不第。段世续只得设馆教书,以维持全家生计。

段玉裁6 岁即从祖父发蒙,11岁从父就读于毗陵连江桥馆舍,受到严格训练。13岁时,乾隆帝敕各省学政按试,段玉裁从容应对,江苏学政尹元孚极为惊异,对段世续说:“此儿端重,必教之成大器,勿自菲薄也。”这位学政的话有双重含义,其中一层含义乃包含了段玉裁尔后在学问上的成就;质之以后的事实,恰恰只应验了这层含义。由于学政尹元孚的鼓励,段世续更寄厚望于段玉裁,朝夕课之,不敢稍怠。玉裁也益加勤奋,于先秦两汉间书,尤其精心研读,此为其日后注《说文解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段世续当时极其贫困,田无一垅,仅靠设馆授读,维持清苦的生活。段玉裁能以“不种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的家训,潜心于学问,以学习中求得的乐趣排除生活上的艰难困苦。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段玉裁26岁中了恩科举人,不免踌躇满志,决意在举业上一展鸿图,不久便赴京师参加应试。在钱大昕的寓所,读到了顾炎武的《音学五书》。该书考据博衍,立论精当,使他惊叹不已。这是段玉裁转而致力于治学的原因之一。他读顾书而进一步认识到古音的重要,便下了决心要研究音韵之学。因为不通晓古音就不能真正读懂先秦两汉的有韵之文,也无法解释无韵之文的假借等现象。翌年春闱大试,不料段玉裁名落孙山。这固然使段玉裁一家异常失望,但同时却又坚定了他治学的志向,决计以治学的成绩来实现他人生的价值。为维持生计,他以举人资格担任景山万善殿官学的教习。

三年后,戴震进京应试落第,段玉裁与之相遇于京师,两人志趣相似而境遇又复相同,玉裁大有相见恨晚之慨。戴震虽年年落第,又为豪族所逼,避入京师,客居于歙县会馆,但京中名流如纪昀、王鸣盛、钱大昕、王昶等都登门拜访之,“叩其学、听其言、观其书,莫不击节叹赏,于是声隆京师”,段玉裁之遇见戴震,其钦敬折服之心当可想见。戴震的学术建树,其睿思卓识,对于段玉裁的一生发生了重大影响。段玉裁遂有心拜戴震为师,希望能列于其门墙之下,但戴震出于谦虚,婉言拒绝了段玉裁的要求。

段玉裁在万善殿教习期满,返回故乡,乃与弟段玉成悉心研究上古音韵学,开始了他的学者生涯。上古音韵学的奠基人是顾炎武。他离析唐韵,把上古韵分成10部,后来江永细分为13部。段玉裁仔细研究,认为还不完善,于是“证其违而补其未逮”,在顾、江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分为17部。他的这项研究成果体现在他的《诗经韵谱》和《群经韵谱》这两书之中。段玉裁的成就,得到了当时学术界的好评,钱大昕称之为“凿破混(浑)沌”之论,并为其书作序,说“此书出,将使海内说经之宗奉为圭臬。”戴震也说:“古音十七部,是可以千古矣。”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 春,段玉裁再次进谒戴震,请求必以师弟相称。戴震觉不宜再拒辞,终于收下了这名弟子。戴震不仅用他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给段玉裁以深刻的影响,在生活上也尽力相助。时段玉裁穷困潦倒,生计艰难。戴震将自己一年俸金的一半借给他,使他度过这段艰难竭蹶的岁月。段氏对这位恩师备极尊崇,以至于在耄耋之年,每一提到戴震时,还“必垂手拱立”,而且“朔望必庄重诵手札一通”,知遇之恩,于斯为盛!

这一年会试,戴、段又都落第。随后,戴震应山西布政使朱文正之聘赴晋,段玉裁随行。戴编修汾州县志,段则主讲寿阳书院。次年,段玉裁奉命前往贵州玉屏县任知县。因不谙官场逢迎之事,两年后调任四川边区,以候补知县的资格,先后在几个县任代理知县。其时政务虽然繁忙,但仍不忘学术研究,每天将公事处理完后,常夜以继日,刻苦治学,因而有“官况清卓,著述益富”之誉。在四川任职期间,他又写成了《六书音韵表》,提出了“古四声不同今韵”、“上古有平上入而无去声”的重要论点。他还发现以前被混而为一的支、脂、之韵,在上古是三个不同的韵部,从而解决了一千一百年来的一大疑案。但是,三韵的音值已无法知道,因而读不出实际读音,段氏到暮年仍念念于怀:“倘日闻而死,死不恨矣!”足见其治学的严肃和认真。

段玉裁总觉以官为累,故总在寻找机会辞去官职,专心问学。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适段父有病,玉裁得以卸职回到金坛,从此“键户不问世事者三十余年”,潜心著述。这一时期先后著成《毛诗故训传定本小笺》、《周礼汉读考》、《古文尚书撰异》、《经韵楼集》、《仪礼汉读考》、《集韵校定本》等近30种学术专著,并于此时正式开始撰写巨著《说文解字注》。这部巨著的准备阶段,实际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起用了19年时间编纂成长编性质的《说文解字读》开始的。正当他要做进一步努力时,病、贫、讼一齐向他袭来。他原有风湿臂痛,后又伤了足,又患疮疾,三病加身,痛苦不堪。晚年屡遭横逆讼事的折磨,不得不迁居镇州、苏州等地。他在致友人信中说:“堪称老、贫、病三者兼有之,过去耻于对人说贫窘,此时则不能隐讳矣。”在给王念孙的信中说:“弟年七十余耳,乃昏聩如八九十者”,却仍在“私惧《说文》等书不能成”。经过13年的努力,终于将《说文解字读》浓缩、精炼成《说文解字注》。书成,他又反复修改八年,直到嘉庆二十年(1815年),才付梓刊行,前后历时四十年之久。

《说文解字注》阐发了蕴藏于《说文解字》内的体例,使简奥的原本呈现出清晰的脉络,有利于后人学习、研究。在考求字义时,注重形、音、义的互相推求,综合分析,于许慎析义的基础上,大加扩展,旁征博引,所引之书达226 种之多。所以本书在语言学、文字学、词汇学、词义学等方面的成就是卓著的。凡典籍训诂与《说文解字》有异同者,无不采集考订,故本书考辨精当之处。

段玉裁注《说文》,多所创见,考辨精当,较之《说文解字》当然要详赡得多。从段注中,一方面可见他的征引浩博,一方面也看到作者凝聚的生活经验。如《说文解字·丸部》: “鼠,鸷鸟食已,吐其皮毛如丸。”段玉裁注:“玉裁昔宰巫山县,亲见鸱鸟所吐皮毛如丸。”这使我们联想到李时珍实地考察穿山甲及其食蚂蚁的事。梁代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对它有一段生动的描写。他说穿山甲之状似鳄鱼而较短小,又似鲤鱼而有四足,黑色,能水陆两栖。它白天爬上岸晒太阳,把全部鳞甲张开,似死然,把一群群蚂蚁引诱入甲中,然后将鳞甲紧闭,投入水中。入水后,鳞甲张开,蚂蚁则全部浮在水面,它就在水面上游弋接食。李时珍对此记载很感兴趣,但他认为百闻不如一见,他要实地考察一次。一次,他在蕲州西北的一处山坡上发现了一只穿山甲,正在觅食。他隐蔽在灌木丛中,仔细观察。只见穿山甲左摇右摆爬到蚂蚁窝旁,张开嘴把舌头伸出,紧贴地面。蚂蚁则以为是一块鲜肉,便把所有同伴招来共尝美餐。待到舌头全是蚂蚁,穿山甲巧妙地将舌头往嘴里收缩,蚂蚁则葬身其腹中了。李时珍捕捉了这只穿山甲,当即解剖,发现它脏腑俱全,而胃特别大,胃中“约蚁升许”。这样,李时珍完全弄清了穿山甲食蚁真相,既肯定陶弘景所说穿山甲是两栖动物和食蚁兽的特点,又大大补充和丰富了陶氏未能观察注意到的内容。段玉裁对于猫头鹰吃老鼠之类后所吐皮毛如丸,他在巫山曾考察过,证明许慎此解是正确的。不过所记简略,我们仅得其“玉裁昔宰巫山县,亲见鸱鸟所吐皮毛如丸”17字而已。

这部书当然也有缺点,除一般的封建观点外,段氏之病在于盲目尊许和过于自信。由于盲目尊许,则在个别地方略有微词外,全书中几找不出一处真正批评许慎,指摘其错误的话。甚者,凡许氏错解字形,误释字义者,段往往旁征博引,详为之注。如“为”字,许慎据小篆说为“母猴”,当是不伦不类,所解是错误的。段玉裁则又引《左传》辗转为之解释,说“下腹为母猴形??其下又全像母猴头目身足之形也”,纯是臆说。又如“也”字,本与“它”同字,许据小篆释为“女阴”,纯系无稽之说。段氏则强调说“此篆女阴是本义,假借为语词”,“许在当时必有所受之”,为之开脱。又由于自信过甚,也就难免主观武断,且信《韵会》等后出之书胜于信《说文》,以致增删篆文,改易说解,而多有不当处。

段玉裁(1735~1815)清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说文》四大家之一。江苏金坛人,乾隆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苏州枫桥,闭门读书。曾师事戴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之学。著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 《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等,对我国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校勘学诸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说文解字注 的目录:
  • 说文解字注 0
  • 说文解字注 1
  • 说文解字注 2
  • 说文解字注 3
  • 说文解字注 4
  • 说文解字注 5
  • 说文解字注 6
  • 说文解字注 7
  • 说文解字注 8
  • 说文解字注 9
  • 说文解字注 10
  • 说文解字注 11
  • 说文解字注 12
  • 说文解字注 13
  • 说文解字注 14
  • 说文解字注 15
  • 说文解字注 16
  • 说文解字注 17
  • 说文解字注 18
  • 说文解字注 19
  • 说文解字注 20
  • 说文解字注 21
  • 说文解字注 22
  • 说文解字注 23
  • 说文解字注 24
  • 说文解字注 25
  • 说文解字注 26
  • 说文解字注 27
  • 说文解字注 28
  • 说文解字注 29
  • 说文解字注 30
  • 说文解字注 31
  • 说文解字注 32
  • 说文解字注 33
  • 说文解字注 34
  • 说文解字注 35
  • 说文解字注 36
  • 说文解字注 37
  • 说文解字注 38
  • 说文解字注 39
  • 说文解字注 40
  • 说文解字注 41
  • 说文解字注 42
  • 说文解字注 43
  • 说文解字注 44
  • 说文解字注 45
  • 说文解字注 46
  • 说文解字注 47
  • 说文解字注 48
  • 说文解字注 49
  • 说文解字注 50
  • 说文解字注 51
  • 说文解字注 52
  • 说文解字注 53
  • 说文解字注 54
  • 说文解字注 55
  • 说文解字注 56
  • 说文解字注 57
  • 说文解字注 58
  • 说文解字注 59
  • 说文解字注 60
标签:

给我留言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留言!

Copyright © 2018- 中华古籍全录 保留所有权利.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