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气精义论

服气精义论
《服气精义论》,唐司马承祯撰。一卷。分为五牙论、服气论、导引论、符水论、服药论、慎忌论、五脏论、服气疗病论、病候论九篇。记载服真五牙法、太清行气符、服六戊气法、服三五七九气法、养五脏五行气法等静功功法,在保持身体姿势不动的情况下控制呼吸,吐故纳新,以意念控制气在体内的周行。另外又主张动功,以导引致荣气卫气的和畅宣通,使气在体内「升降有叙」。在服气的同时还主张服药,通过服气服...

道德经校释

道德经校释
(一)本书在选本方面,以唐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本为主,次取敦煌写本与遂州碑本参订。石本于御注、广明、景福以外,更参考楼正、邢玄、庆阳、磻溪、高翿、赵孟俯诸本。钞本参考柰卷及室町时代钞本。刻本王本除用明和宇惠本外,更参考道藏本、范应元引王本,与道藏宋张太守汇刻四家注本。河上本除用宋刊本外,更参考道藏李道纯道德会元所用章句白本。又如傅、范古本,夏竦古文四声韵所引古老子,及托名王羲...

道德经

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 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旧题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 《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并作《...

抱朴子外篇

抱朴子外篇
《外篇》的基本内容 《外篇》言人事,以儒家为宗,反映了葛洪先儒后道的思想发展轨迹。 《弭讼》等9篇论述时政得失,讥刺世俗,言治民之法。 《臣节》等7篇评人事臧否,主张藏器待时,克己思君。 《君道》等14篇谏君主任贤举能,爱民节欲,独掌权柄。 《勖学》、《崇教》两篇论超俗出世。 《交际》等5篇论修身。 《钧世》等7篇论文言著书之贵。(诘鲍)篇主张有君。 《博喻》、《广譬》两篇皆替喻,重复诸篇...

抱朴子内篇

抱朴子内篇
《抱朴子内篇》是魏晋神仙道教的代表作,也是集魏晋道教理论、方术之大成的重要典籍。晋葛洪著。葛号抱朴子,因以名书。西晋光熙元年(306),葛洪避兵南土,羁留广州,开始着手写作《抱朴子》,于东晋建武元年(317)成书。清人孙星衍有校刊本行世,今人王明有《抱朴子内篇校释》一书刊行。 全书二十卷,每卷一篇,皆有题目。葛洪自称“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 ...

五灯会元

五灯会元
《五灯会元》是宋朝释普济将《景德传灯录》等五种重要灯录汇集删简而成的,共二十卷。《五灯会元》流传于世,不仅为内学者提供了禅史研究的丰富资料,而且也扩大了外学者的视野。“禅宗语要,具在五灯!” 五灯会元 的目录: 卷第一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卷第十一 卷第十二 卷第十三 卷第十四 卷第十五 卷第十六 卷第十七 卷第十八 卷第十九 卷第二十

心经

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

宋高僧传

宋高僧传
《宋高僧传》,或作《大宋高僧传》,三十卷,宋代释赞宁等撰。 赞宁俗姓高,吴兴郡德清县(今浙江省德清县)人。后梁贞明五年(919)生,后唐天成间(926~929)在杭州祥符寺出家,清泰初年(934)入天台山受具足戒。通南山律,有“律虎”之称。任两浙僧统,吴越国王授以“明义宗文大师”的称号。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降宋,宁随钱俶来到汴京。宋太宗在滋福殿召对,授予紫衣,赐“通慧大师”号。六年(981)...

释氏稽古略

释氏稽古略
元释觉岸撰。觉岸字宝洲,乌程人。其书皆叙述释氏事实,用编年之体。以历代统系为纲,而以有佛以来释家世次行业为纬,始於太昊庖牺氏,终於南宋瀛国公德祐二年。初名《稽古手鉴》,既以所载尚未赅备,复因旧辑而广之,始改今名。书成於至正初,中山李恒为之序。觉岸记诵该博,故所录自内典以外,旁及杂家传记、文集、志乘、碑碣之类,多能搜探源流派别,详赡可观。惟於列朝兴废盛衰绝无关於释氏者,亦复分...

罗湖野录

罗湖野录
宋释晓莹撰。是书卷首有绍兴乙亥自序,谓以倦游归憩罗湖之上,因追忆昔所闻见,录为四卷。其中多载禅门公案,及机锋语句。盖亦《林间录》之流。而缁徒故实,纪述颇详,所载士大夫投赠往来篇什尤伙。遗闻逸事,多藉流传,亦颇有资於谈柄。末有绍兴庚辰後跋一首,不署姓名,而跋中自称曰妙总,则亦僧作也。近厉鹗撰《宋诗纪事》,多采此书。然如普首座诗,取其别众绝句,而山居一绝,反不见录。则鹗所捃摭,...
Copyright © 2018- 中华古籍全录 保留所有权利.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