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道德经

2015年05月07日 道家 暂无评论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 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旧题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

《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年》,自此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

《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庄子 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反者道知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坐,以柔弱胜刚强。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觉”,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归根”“复命”之说,内丹学则发挥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依据。

《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需要是对于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道德经的版本:

《道德經》的版本有多種,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都、郭店楚簡本等不同年代王公貴族隨葬的《道德經》版本。现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比馬王堆帛書本的《道德經》年代早100多年,其它版本,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都是漢代以後的版本。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甲乙两种帛书《老子》,是西汉初年的版本,把《德经》放在《道经》之前,也受到学者的重视。

郭店竹簡本与现在通行的版本(如:王弼版)不同之处有:

第十八章:
故大道廢,焉有仁義?智慧出,焉有大偽? 六親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亂,焉有正臣?[2]

第十九章: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絕偽棄詐,民復孝慈。 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以第十九章为例:

現在通行的版本(王弼版)︰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現在通行的版本要禁絕的幾個項目,如上所列出的,有「聖」、「智」、「仁」、「義」、「巧」、「利」;
郭店竹簡本卻作︰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絕偽棄詐,民復孝慈。
而簡本當中要禁絕的幾個項目,却是「智」、「辯」、「偽」、「詐」、「巧」、「利」。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译《道德经》为梵文,传入东天竺;唐开元二十二年(735),唐玄宗亲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请《老子经》及老子“天尊像”归国,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过影响。

《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可以缓解人民的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一定作用。历史上《道德经》注者如云,甚至有几位皇帝都为其作注。

=============================================

《老子》是道家最重要的经典。老子其人,据《史记》载,姓李名耳字耳冉,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是周朝的史官。但《史记》同时也记载了不同的传说,说:“世莫知其然否”,没有肯定的结论。

《老子》书分上下两篇,上将道经、下篇德经,合称道德经,共81章,5000余字。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老子》书提出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它以道为宇宙的根本,阐述了道的本质、特点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认为万物都生于道;道是没有形象,不可被感官感知的;是不断运行变动的,有着自己的规律,道虽产生万物,却不占有和主宰万物,是自然无为的。《老子》的哲学体系,标志着我国哲学思想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要了解中国哲学不可不读《老子》。

《老子》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道是“周行不殆”,变动不居的;书中列举了许多对立的方面,如阴阳、祸福、有无、难易、前后、长短、高下、生死、强弱、损益等等,说明事物对立的双方都是相互依存的。而且认为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他说,“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包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但老子过于夸大了事物转化的必然性,并且较多地强调了“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由强大走向灭亡这一面。他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用一个“反”字来概括道的运动,用一个“弱”字概括表述了由此引出的“柔弱胜刚强”的人生信条。ARTX.CN

《老子》对当时的社会、政治表示不满,有不少批评。它提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人生态度和“小国寡民”,“清静无为”的社会政治理想。

《老子》提出的人生态度和社会政治理想,不免失之消极,但其思想中确也包含了深刻的智慧。它曾被人们广泛运用于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中,与儒家刚健有为的思想起着互补的作用。

《老子》书文字是韵文。历来注本很多,文字、句读和注释都有许多不同,读时要注意。初读时可选用任继愈的《老子新译》、陈鼓应的《老子注译及评价》,亦可读高亨《老子正诂》、朱谦之《老子集释》。

道德经 的目录:
  •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 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 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 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
  •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 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 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 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
  • 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 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 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
  • 道德经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
  •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 道德经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
  • 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
  • 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 道德经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
  •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
  •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
  •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 道德经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
  •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
  •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
  •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
  •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
  • 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
  •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
  •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
  •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
  •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
  •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
  • 道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
  •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
  •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
  •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
  •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
  • 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大邦者下流)
  •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
  •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
  •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
  •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
  •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
  • 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
  • 道德经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
  •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
  •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
  •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
  •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余怨)
  • 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
  •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标签:

给我留言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留言!

Copyright © 2018- 中华古籍全录 保留所有权利.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