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

墨子
《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现存33篇[注4]此误,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成。墨家的创始人墨子约公元前468年一公元前376年名翟,鲁国人,原是手工工匠,善于制造守城器械等,学过儒学,后创墨家学派。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注1]》、《经下》、《经说上[注3]》、《经说下》[注...

明季三朝野史

明季三朝野史
「明季三朝野史」四卷,原为抄本,旧题昆山顾炎武辑。因其书记福王、唐王及桂王事,而又称清曰虏,在清代当为禁书。清季文网渐弛,遂有印本行世。兹即据陈汉光先生所见示之光绪戊申(三十四年)上海石印本钞录,并加标点,列为台湾文献丛刊之一。 此书分量不多,难成专册,用自「荆驼逸史」中录出汪光复撰「航海遗闻」一篇,作为附录。「三朝野史」未记鲁王监国始末,此文正可补其阙也。 「野史」及「遗闻...

梦溪笔谈(含注释翻译)

梦溪笔谈(含注释翻译)
《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传世著作。沈括在晚年用笔记文学体裁写成《梦溪笔谈》二十六卷,再加上《补笔谈》三卷和《续笔谈》,共列有条文六百零九条,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以及冶金、机械、营造、造纸技术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丰富,是中国科学史的重要著作。《梦溪笔谈》中所记述的许多科学成就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传世著作。沈括在晚年用笔记文学体裁写成《梦溪笔谈》二十六卷,再加上《补笔谈》三卷和《续笔谈》,共列有条文六百零九条,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以及冶金、机械、营造、造纸技术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丰富,是中国科学史的重要著作。《梦溪笔谈》中所记述的许多科学成就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梦溪笔谈》...

论衡(含注释翻译)

论衡(含注释翻译)
前言 《论衡》是东汉前期王充用毕生精力撰写的一部哲学著作,是他一生反封建神学斗争的结晶。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生于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汉和帝永元中(公元89~104年)病卒于家,终年70岁左右。 王充的一生是在忧患中度过的。他出生于“细族孤门”,8岁进学馆学书法,十五六岁时赴洛阳太学求学,从著名史学家、古文经学家班彪学习。他“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

论衡

论衡
 《论衡》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无神论作品。作者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卒于和帝永元年间约公元100年前后。王充高祖有军功封侯,后来家道衰落,以农桑为业,自称出身于“孤门细族”。少时好学,青年时游学京师洛阳,师事班彪。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博览强记,遂自学成为通晓众流百家之言的大学问家。王充一生只有一个短时期做过地方下级官吏,后来归居...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书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但舍弃了其中消极的成分。同时,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的目的...

吕氏春秋(含注释翻译)

吕氏春秋(含注释翻译)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书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但舍弃了其中消极的成分。同时,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的目的...

刘子

刘子
刘昼,字孔昭,渤海阜城人,北齐思想家。其生平事蹟不得详知。据北史、北齐书本传,刘昼生活的年代,正是南北分裂,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異常尖锐时期,北朝为異族统治,其所撰之刘子,针对当时的社会时弊,表达了自己治国安民的思想主张和为国建功立业、施展个人才能的政治抱负。刘子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六朝时,江左谈玄风气盛行,北朝亦受其影响,在刘子中,亦有所反映。在传统的民族文化思潮中,儒...

两同书

两同书
《两同书》二卷,唐罗隐撰。隐字昭谏,新城人,本名横。以十举不中第,乃更名。朱温篡唐,以谏议大夫召,不应。後仕钱鏐为钱塘令。寻为镇海军掌书记节度判官,盐铁发运副使。授著作佐郎,司勋郎中。历迁谏议大夫,给事中。《吴越备史》载隐所著有《淮海寓言》、《谗书》,不言有此书。然《淮海寓言》及《谗书》陈振孙已访之未获,惟此书犹传於今,凡十篇。上卷五篇,皆终之以老氏之言。下卷五篇,皆终之以...
Copyright © 2018- 中华古籍全录 保留所有权利.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