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長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女,器也。”曰:“何器也?”曰:“□77…… 或曰:“雍也仁而不侫。”子曰:“焉用侫?御人以口給,屢[憎]78……不智其79…… 子曰:“道不行,乘泡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80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81 子武伯問:“子路仁乎?”子對曰:“不智也。”有問。子曰:“由也82……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智其仁也。求也,[千室之邑],83……乘之家,可使爲之宰也,不智其仁也。”“... 2015年05月04日 全本 暂无评论 喜欢 0 阅读全文
里仁 子曰:“不仁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62……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63……仁,惡乎成名?君子無□食之間違仁,造次必64…… ……[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也。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65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66 ……[曰:“君子於天下],無謫也,無莫也,義之與比。”67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壞土];68……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69 子曰:“能以禮讓爲國乎... 2015年05月04日 全本 暂无评论 喜欢 0 阅读全文
八佾 ……□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37…… ……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38……其易也,寧39…… ……曰:“荑狄之有君也,不若諸[夏之亡也]。”40 ……謂泰山不如林放乎?”41 ……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商]也!始可與言《詩》已42…… ……[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徵之矣。”44 子曰:“[禘]□45…… ……如在,祭申(形近)如申(形近)[左]。46... 2015年05月04日 全本 暂无评论 喜欢 0 阅读全文
爲政 子曰:“爲正以德,辟如北辰,2…… ……[之]以禮,有佴且格。3…… ……[吾十]有五而志乎學,卅而立,卌而不惑4……而耳順,七十而5…… ……告之曰:“孟孫6……對曰:‘無違’。”□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7……之以禮,祭之以禮,”8 ……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憂。”9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10[有養。不敬,何以別?”11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 2015年05月04日 全本 暂无评论 喜欢 0 阅读全文
孝经附录 附录 《孝经》 《孝经》——中国儒家经典《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为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 2015年05月04日 全本 暂无评论 喜欢 0 阅读全文
孝经丧亲章第十八 孝经 丧亲章第十八 【原文】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①,礼无容②,言不文③,服美不安④,闻乐不乐⑤,食旨不甘⑥,此哀戚⑦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⑧。毁不灭性⑨,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⑩,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 2015年05月04日 全本 暂无评论 喜欢 0 阅读全文
孝经事君章第十七 孝经 事君章第十七 【原文】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①思尽忠,退②思补过,将顺其美③,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④。《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⑤?’” 【注释】①进:上朝见君。孔传:“进见于君,则必竭其忠贞之节,以图国事,直道正辞,有犯无隐。”②退:下朝回家。③将顺其美:这里是说,君王的政令、政教是正确的、美好的,那么就顺从地去执行。将,执行,实行。④上下能相亲也:... 2015年05月04日 全本 暂无评论 喜欢 0 阅读全文
孝经感应章第十六 孝经 感应章第十六 【原文】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①;事母孝,故事地察②;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③。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④;必有先也,言有兄也⑤。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⑥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⑦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⑧。’” 【注释】①“明王”二句:明王能够孝顺地奉事父亲,也就能够... 2015年05月04日 全本 暂无评论 喜欢 0 阅读全文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 孝经 谏诤章第十五 【原文】曾子曰:“若夫慈爱①、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②!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③,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④,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⑤,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⑥;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 2015年05月04日 全本 暂无评论 喜欢 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