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由总纂官张玉书、陈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绍雯、史夔、周起渭、陈世儒、贾国维等合力完成。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康熙字典》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收录汉字最多的古代字典。《康熙字典》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

《康熙字典》作者:清·陈廷敬(1638—1712),原名陈敬,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山人,清代泽州(现山西省阳城县皇城村)人,入仕五十三年。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历任经宴讲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陈廷敬生平好学,诗、文、乐极备。他的诗风格“清雅醇厚”,很得康熙皇帝的赞赏。ARTX.CN

张玉书(1642~1711) 字素存,号润甫,江苏丹徒(今江苏镇江)人。生于明思宗崇祯十五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五十年,年七十岁。张九徵次子,长兄为张玉裁。自幼刻苦读书,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精春秋三传,深邃於史学。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侍讲学士。二十三年(1684)授刑部尚书,调兵部尚书。二十九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康熙三十五年(1696),随皇帝征噶尔丹叛乱。历官凡五十年,为太平宰相二十年。久任机务,直亮清勤,朝廷倚以为重。康熙十八年(1679)主持修《明史》,先後出任《平定朔漠方略》、《佩文韵府》(1704—1711)、《康熙字典》的总裁官。他数度勘视河工,支持靳辅主持治河工程。康熙四十九年(1710),告病辞官,仍慰留在朝,康熙五十年(1711),以七十岁高龄随康熙至热河,病死塞外,諡文贞。玉书工作古文辞,称一代大手笔。著有文贞集十二卷,《清史列传》行于世。

《康熙字典》采用部首检字和笔画检字方法。   可记歌诀:一二子中寻,三画问丑寅,四在卯辰巳,五午六未申,七酉八九戌,其余亥部存。或是“一二在子三丑寅,四卯辰巳五午寻,六在未申七在酉,八九在戌余亥存。”

如查“康”字。在部首索引中找“广(yan)”部,在“寅下”5页。除部首外,“隶”为8画,再到“寅集下”“广”部8画里查“康”字,在“寅下集”9页中可以查到。   笔画检字 用于难字查检,可依笔画检字表。如查“民”字,如果不知道其部首,可以查笔画检字表。“民”为5画,可以在5画中查到。“民”下注为“氏”部,再到“部首索引”中查到“氏”部。“氏”在“辰下”33页,再到“辰集下”氏部1画里查到“民”字。在“辰集下”34页中可以查到。ARTX.CN

《康熙字典》依据明朝《字汇》《正字通》两书加以增订。对两书错误之处,《康熙字典》还做过一番“辨疑订讹”的工夫。
《康熙字典》有这样三个优点:

一、收字相当丰富,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是我国字数最多的一部字典(直到一九一五年《中华大字典》出版,达四万八千余字,才超过了它)。

二、它以二百一十四个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差不多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去,可以供使用者检阅。

三、除了僻字僻义以外,它又差不多在每字每义下,都举了例子;这些例子又几乎全都是引用了“始见”的古书。

该字典的缺点有二:一是全书反切和训释罗列现象,漫无标准,作者很少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利于初学者使用;二是其中疏漏和错误实多,王引之《康熙字典考证》12卷,纠正其讹误2588条,这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错误。

《康熙字典》的版本非常多,有康熙内府刻本,也就是所说的武英殿版本。包括有两种纸本:开化纸和太史连纸两种。康熙内府刻本多是内廷赏赐用的,装订非常豪华,民间很少见到。此外还有道光七年的内府重刊本、其他木刻本,以及清末出现的石印本、铅印本、影印本。清末上海同文书局增篆石印本是发行量最大、最流行的一种版本。康熙四十九年,康熙召集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位学者,开始了《康熙字典》的编撰工作,在六年的时间里,他们对传统字书进行了大规模的集中整理,并于康熙五十五年完成编辑工作。《康熙字典》吸收了历代字书编纂的经验,全书共分为十二集,从子集到亥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分别排列214个部首。总共收录了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字。内容引用了古代诗文以追溯字源,同时还注明了历代的用法以佐证其变迁。《康熙字典》问世后,社会影响巨大。它的文字、音义、书证被广泛引用,它的体例也成为了后世出版字书的蓝本。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康熙字典》作为我国古代字书的集大成者具有以下特点:收字多,字之别体、俗写均录,字体似而音义异者编为“疑似”,另列“备考”、“补正”;注音最全面,搜罗字音完备,凡是韵书所载依序排列;释义求古,义例多为原始出处。这些优点极大方便了经复古思想浓郁的封建士子,故而被誉为“体例精密,考证赅洽,诚字学之源薮,艺苑之津梁”(王引之语)。虽然它也有缺点,自清王引之至今,代有研究补正者,且嗣后在其基础上出现了《汉语大字典》、《中文大字典》,但是由于编纂目的不同,《康熙字典》注重“古”而后继者服务于“今”,故时至今日《康熙字典》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阅读古籍、整理古文献、从事古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书,尤其是在俗文学研究如敦煌学领域,它是手头必备之书(郝春文语)。《康熙字典》自问世以来,版本众多,据不完全统计有100多种,现择其要者简述如下:

(一)四十二卷,康熙五十五年武英殿本,以地支分十二集,每集三卷,冠以“总目”、“检字”、“辨似”、“考异”,尾附“补遗”、“备考”。部首及每部之字以笔画为序,字单占二行,释文双行。每字之下先列《唐韵》、《广韵》、《集韵》、《古今韵会举要》、《洪武正韵》等书音切,次训义,广征典籍例句、字书释义例句,有所考证则附于后,次列别音别义、异读异体。凡一字所出现的形体、意义均条理清楚,“每子毕载古体……改从隶书……兼载重文、别体、俗书、讹字……皆缀于后……凡古籍所载,务使包括无遗”(《四库提要》)。后世之本皆出于此,即使道光武英殿本出现后它仍是最流行的本子。如四库本、《字典汇编》本所据之同文书局本。需要说明的是,《康熙字典》原无篆书,篆书为后世刊行者所加。

(二)四十二卷,道光十一年武英殿本,王引之校改本。道光七年率90余人校《康熙字典》,改正字头,订正引文,历时五载,更正2588处,并挖改原版重新印行。同时王氏将校勘文字辑为《字典考证》十二册。正是由于《字典考证》单行本的出现,加之国人尊古轻今好远忽近,或许出于慎重,此校改本影响甚小。需要说明的是,《康熙字典》原无篆书,篆书为后世刊行者所加。

(三)四十三卷本,即康熙五十五年武英殿本+《字典考证》。出于上述原因,有意吸收道光殿本的人们采取了这种简单而保险的做法。最为流行的也是影响最大的中华书局本即属于此系统。

(四)道光殿本影印本+《字典考证》+《康熙字典考异正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代重新发现了道光殿本,比较了道光殿本所做更改与《字典考证》之异同,发现二者有所不同,并认真研读了日本渡部温的《康熙字典考异正误》,于1996年推出《王引之校改本》,此本以善本(王氏家藏本)为底本,保持原貌,字头据许铉校本《说文解字》列篆文,页前加部首目录,后附四角号码索引。

(五)道光殿本标点整理本。以道光殿本为基础,参校别本,将原书备考、补遗移至正文,新旧字体并用,释文、义例用新体,列《新旧字形体对照举例表》,全书标点,加注拼音,繁体横排,篆文同上古本。有四角号码索引。汉语大字典出版社,2002。

(六)《〈康熙字典〉通解》,道光殿本为底本,作了校勘,吸纳《字典考证》、《康熙字典考异正误》、黄云眉《康熙字典引书证误》等人成果入正文,以今音注音,简化字,横排标点,部首检字法作了处理,删去《字母切韵要法》等四种,篆文出楷篆对照表列于后。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

(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简化字、横排版,1997。

(八)现代检索注音对照,中国档案珍藏版,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九)康熙字典,中华书局,2004-6-1 。

(十)康熙字典(上下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10-1 。

(十一)《康熙字典》修订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1。

(十二)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 ,以道光王引至定本《康熙字典》为底本,参校别本,重新横版排出版。全书逐句加标点,主要使用逗号、句号、冒号、书名号等。原书无篆文,现据徐铉校本《说文解字》,将现规范小篆赋予正文字头之后。书末新编四角号码索引,收入原书正文、补遗、备考中全部头字,以便于检索。

康熙字典 的目录:
  • 康熙字典 0
  • 康熙字典 1
  • 康熙字典 2
  • 康熙字典 3
  • 康熙字典 4
  • 康熙字典 5
  • 康熙字典 6
  • 康熙字典 7
  • 康熙字典 8
  • 康熙字典 9
  • 康熙字典 10
  • 康熙字典 11
  • 康熙字典 12
  • 康熙字典 13
  • 康熙字典 14
  • 康熙字典 15
  • 康熙字典 16
  • 康熙字典 17
  • 康熙字典 18
  • 康熙字典 19
  • 康熙字典 20
  • 康熙字典 21
  • 康熙字典 22
  • 康熙字典 23
  • 康熙字典 24
  • 康熙字典 25
  • 康熙字典 26
  • 康熙字典 27
  • 康熙字典 28
  • 康熙字典 29
  • 康熙字典 30
  • 康熙字典 31
  • 康熙字典 32
  • 康熙字典 33
  • 康熙字典 34
  • 康熙字典 35
  • 康熙字典 36
  • 康熙字典 37
  • 康熙字典 38
  • 康熙字典 39
  • 康熙字典 40
  • 康熙字典 41
  • 康熙字典 42
  • 康熙字典 43
  • 康熙字典 44
  • 康熙字典 45
  • 康熙字典 46
  • 康熙字典 47
  • 康熙字典 48
  • 康熙字典 49
  • 康熙字典 50
  • 康熙字典 51
  • 康熙字典 52
  • 康熙字典 53
  • 康熙字典 54
  • 康熙字典 55
  • 康熙字典 56
  • 康熙字典 57
  • 康熙字典 58
  • 康熙字典 59
  • 康熙字典 60
  • 康熙字典 61
  • 康熙字典 62
  • 康熙字典 63
  • 康熙字典 64
  • 康熙字典 65
  • 康熙字典 66
  • 康熙字典 67
  • 康熙字典 68
  • 康熙字典 69
  • 康熙字典 70
  • 康熙字典 71
  • 康熙字典 72
  • 康熙字典 73
  • 康熙字典 74
  • 康熙字典 75
  • 康熙字典 76
  • 康熙字典 77
  • 康熙字典 78
  • 康熙字典 79
  • 康熙字典 80
  • 康熙字典 81
  • 康熙字典 82
  • 康熙字典 83
  • 康熙字典 84
  • 康熙字典 85
  • 康熙字典 86
  • 康熙字典 87
  • 康熙字典 88
  • 康熙字典 89
  • 康熙字典 90
  • 康熙字典 91
  • 康熙字典 92
  • 康熙字典 93
  • 康熙字典 94
  • 康熙字典 95
  • 康熙字典 96
  • 康熙字典 97
  • 康熙字典 98
  • 康熙字典 99
  • 康熙字典 100
  • 康熙字典 101
  • 康熙字典 102
  • 康熙字典 103
  • 康熙字典 104
  • 康熙字典 105
  • 康熙字典 106
  • 康熙字典 107
  • 康熙字典 108
  • 康熙字典 109
  • 康熙字典 110
  • 康熙字典 111
  • 康熙字典 112
  • 康熙字典 113
  • 康熙字典 114
  • 康熙字典 115
  • 康熙字典 116
  • 康熙字典 117
  • 康熙字典 118
  • 康熙字典 119
  • 康熙字典 120
  • 康熙字典 121
  • 康熙字典 122
  • 康熙字典 123
  • 康熙字典 124
  • 康熙字典 125
  • 康熙字典 126
  • 康熙字典 127
  • 康熙字典 128
  • 康熙字典 129
  • 康熙字典 130
  • 康熙字典 131
  • 康熙字典 132
  • 康熙字典 133
  • 康熙字典 134
  • 康熙字典 135
  • 康熙字典 136
  • 康熙字典 137
  • 康熙字典 138
  • 康熙字典 139
  • 康熙字典 140
  • 康熙字典 141
  • 康熙字典 142
  • 康熙字典 143
  • 康熙字典 144
  • 康熙字典 145
  • 康熙字典 146
  • 康熙字典 147
  • 康熙字典 148
  • 康熙字典 149
  • 康熙字典 150
  • 康熙字典 151
  • 康熙字典 152
  • 康熙字典 153
  • 康熙字典 154
  • 康熙字典 155
  • 康熙字典 156
  • 康熙字典 157
  • 康熙字典 158
  • 康熙字典 159
  • 康熙字典 160
  • 康熙字典 161
  • 康熙字典 162
  • 康熙字典 163
  • 康熙字典 164
  • 康熙字典 165
  • 康熙字典 166
  • 康熙字典 167
  • 康熙字典 168
  • 康熙字典 169
  • 康熙字典 170
  • 康熙字典 171
  • 康熙字典 172
  • 康熙字典 173
  • 康熙字典 174
  • 康熙字典 175
  • 康熙字典 176
  • 康熙字典 177
  • 康熙字典 178
  • 康熙字典 179
  • 康熙字典 180
标签:

给我留言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留言!

Copyright © 2018- 中华古籍全录 保留所有权利.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