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乙巳占

2015年05月07日 术数 暂无评论

【乙巳占】:书名,唐李淳风传世的占星学代表作。

《乙巳占》卷首为李淳风的自撰序,序言解释了他撰述此书的意图及编撰思想。他认为,自然及人事变化多端,这些变化可以按不同种类相互感应,而人在其中最具典型性,即所谓:"门之所召,随类毕臻。应之所授,待感斯发。无情尚尔,况在人乎?"因此,人可以通过观察有关物象变化而了解人世事应。而在各种物象变化中,"圣人"最重视上天垂示的星相,这就导致了占星学的诞生。因此,按李淳风的理解,占星学是有其内在依据的。

占星学虽然有其内在依据,但在李淳风看来,历代的占星学家,却良莠不齐,既有如轩辕、唐虞、重黎、羲和这样的一流大家,也有如韩杨、钱乐之类"意唯财谷、志在米盐"的庸人,还有如袁充之流"谄谀先意、谗害忠良"的奸佞。鉴于这种情况,李淳风决定对历史上的占星学作一番清算,总结诸家学说,"集其所记,以类相聚,编而次之,采摭英华,删除繁伪,"编写一部"纯正的"占星学著作来。这就是《乙巳占》的由来。

在内容上,《乙巳占》确如李淳风所言,系采撷唐以前诸家占星学说,加上他自己的发明创造,分类汇编而成。因此,《乙巳占》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著作,它是一部纯粹的占星学典籍。既然是占星学典籍,那么,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又该如何评价这部著作呢?

可以肯定地说,《乙巳占》具有重要的文化史和科学史价值。

首先,它保存了许多现已失传的古代文献资料。

我们知道,随着科学的发展,占星学逐渐被人们所抛弃,相应地占星学著作也大量散佚,这就给后人的研究造成了巨大的不便。而《乙巳占》是杂采前代诸多占星著作编撰而成的,它为我们保留了许多可贵的占星学史料。例如,海上占星术的史料,东汉已经非常罕见,天文学家张衡在撰述《灵宪》时,详细叙述了中外星官数,然后提到:"海人之占未存焉。"而在《乙巳占》引用的古籍中,就有《海中占》一书,这自然是很可宝贵的。再如,汉代盛行的纬书,经过隋朝的严厉禁绝,已大都失传,而《乙巳占》中却保存了很多汉代五经纬书的内容。《乙巳占》对于石氏、甘氏、巫咸等的提及,对于后人研究这些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也是有益的。

需要指出的是,《乙巳占》在保存资料方面,虽不如其后的《开元占经》详备,但它撰成于《开元占经》之前,有承前启后之功。而且,《开元占经》在对其前的古籍广蓄并收的同时,对以往诸家并未加以别择弃取,这样做虽然对保存旧有资料作用颇大,但亦不免失于琐碎。相比之下,李淳风的《乙巳占》还是要略胜一筹的。《乙巳占》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在很多地方未能明确注明占文的由来。李淳风对此解释说:占文对前人学说"并不复具名氏,非敢隐之,并为是幼小所习诵,前后错乱,恐失本真故耳。"虽然他的做法情有可原,但对后人来讲,毕竟不便。好在这一缺陷,在《开元占经》中得到了弥补。对于今人来说,只要把两部书结合起来阅读,对唐代以前中国占星学的发展状况,就可以有一个大致的把握。

另外,《乙巳占》有助于我们获得对李淳风的全面了解。李淳风是唐代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又是久享盛名的占星家,传统上人们对他的占星学说的了解,主要是通过新旧《唐书》本传的记载及其他书籍的间接反映。这样做获得的认识容易片面化。例如《旧唐书》本传说他"每占候吉凶,合若符契,当时术者疑其别有役使,不因学习所致,然竟不能测也。"李淳风因其占候灵验而闻名,但他本人在《乙巳占》中并不主张特别追求占星术的灵验性。他指出,"若乃天道幽远,变化非一,至理难测,应感讵同?梓慎、裨灶,占或未周,况术斯已下,焉足可说。至若多言屡中,非余所尊。"这是说,自然界是复杂的,占测家在对之进行解说时,很难做到准确无误。占星家所要追求的,不应是"多言屡中",而应是"权宜时政,斟酌治纲,验人事之是非,托神道以设教。"可见他是把占星学作为一种辅政措施来推行的。再如他在劝阻唐太宗不要滥杀无辜时说:"天之所命,必无禳避之理",但《乙巳占》卷三的《修德》篇却强调对天变要"修德以禳之"。这两种见解,本质上是相互矛盾的。如果不读《乙巳占》,对李淳风思想的这一侧面,就很难把握。而且,《乙巳占》所言,是符合中国古代占星学基本原理的,占星学强调的就是要通过观测星相,了解所谓的"天心"、"天意",然后"修德以禳之",让上天收回对自己不利的成命。如果没有这一条,占星学赖以生存的土壤也就不存在了。通过《乙巳占》的论述,我们对新旧《唐书》本传的说法,也有了新的理解。

李淳风是位精通天文学的占星家,因而他对各类天象的描述,与其他人编撰的占星学著作相比,就比较准确。《乙巳占》中有大量占星术语,对于这些术语,李淳风一般是先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再阐述其对人事的象征意义。这种做法,有利于摆脱传统占星学的模糊和不确定。而占星学一旦不再模糊,就会很容易暴露出其不科学之处。占星学发展得越具体,越明确,就越容易葬送它自身。所以,李淳风的这种做法有利于科学发展,尽管他并非有意识地要用这种做法去葬送占星学。对当代人来说,则可透过这些术语的定义,了解当时人们的天文学知识。由此,《乙巳占》使占星学变得精确化了这一特点,对于科学发展而言,是有价值的。

《乙巳占》除了占星学内容之外,还记叙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天文学知识。例如卷一《天数》篇记述其改进后浑仪的具体结构,就很有价值。尽管新旧《唐书》对李淳风所制浑仪均有记述,但《乙巳占》的说明系李淳风亲手所撰,内容比新旧《唐书》的记载更为详细,时间上也早得多,这就补充了正史之不足。

《乙巳占》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有关天文学理论的演变。例如关于五星运动与太阳的关系,《旧五代史·历志》记载了后周王朴的一篇奏议,上面提到:"星之行也,近日而疾,远日而迟,去日极远,势尽而留。"而《开元占经》卷六十四则引韩公宾注《灵宪》曰:"五星之行,近日则迟,......远日则速。"这与王朴的奏议正好相反。稍晚于李淳风的僧一行作《大衍历议》,提到印度天文学关于行星运动速率变化原因的解释,说"《天竺历》以《九执》之情,皆有所好恶。遇其所好之星,则趣之行疾,舍之行迟。"而李淳风在《乙巳占》卷三则给出了另一种说法:"岁星近日则迟,远日则疾。荧惑近日则疾,远日则迟。填星之行,自见至留、逆、复顺,恒各平行,无有益迟益疾。太白、辰星,晨见,初则迟而后疾,疾则伏;夕见,初则疾而渐迟,迟则伏。此则五星当分迟疾大量也。"显然,如果没有《乙巳占》的这一记载,我们对于古代行星运动速率变化学说多样性的认识,就要打很大的折扣。

《乙巳占》另一颇值得一提之处是其对风力大小所做的分级。李淳风依据风力对树木的影响和损坏程度将其分为8级,据《乙巳占》卷十《占风远近法》的描述,这8级分别为:一级动叶,二级鸣条,三级摇枝,四级堕叶,五级折小枝,六级折大枝,七级折木飞沙石,八级拔树及根。李淳风认为不同大小的风其所由来的远近也不同,风力越大,其所由来的距离越远。他将风分为8级,就是为了标志相应的风所由来的远近,并据此进行占测。他将风的大小与其由来远近相挂钩的做法得不到现代科学的支持。虽然如此,他对风力大小进行定量分级的做法却是科学的。而且,尽管他的着眼点在于占测,但这一分级本身在中国历史上却是最早的。此外,卷十的《候风法》记述了两种风向仪的制作方法及相应的使用场合,也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乙巳占》有着巨大的文化史、科技史价值,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它同时又是一部以占星术为主的著作,夹杂着大量的文化糟粕。在阅读这部书时,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对于《乙巳占》这样一部文化史著作,学界迄今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要真正揭示其全面的文化史价值,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乙巳占》今本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在著录该书时称为十二卷,宋代以降都只著录为十卷。陆心源鉴于最后一卷的字数约为其他各卷每卷字数的三倍,怀疑是后人把最后三卷合为一卷,因此与《新唐书》的记载不符。但《旧唐书·经籍志》在著录此书时已标明其为十卷,这表明在《新唐书》成书之前《乙巳占》即为十卷本。故亦有可能北宋时人们鉴于最后一卷字数庞大而将其一分为三,但此种做法未得到后人认可,于是不久又被恢复为十卷本原貌。

宋代以后,《乙巳占》流布甚稀。清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竟未觅到,故《四库全书》中无此书。阮元的《畴人传》对《乙巳占》亦未提及。朱彝尊见到的,也只是残本七卷,只有钱曾《读书敏求记》提到此书。陆心源的门人从金匮蔡氏钞得一本,被收入陆心源的《十万卷楼丛书》,商务印书馆在编辑出版《丛书集成》时,据《十万卷楼丛书》本,将《乙巳占》重新标点排印,收入其哲学类。20世纪末,大象出版社在汇编出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时,亦据陆氏《十万卷楼丛书》本,将《乙巳占》收入其天文类中。至此,一般读者要阅读此书,就比较方便了。

乙巳占 的目录:
  • 乙巳占 卷一
  • 乙巳占 卷二
  • 乙巳占 卷三
  • 乙巳占 卷四
  • 乙巳占 卷五
  • 乙巳占 卷六
  • 乙巳占 卷七
  • 乙巳占 卷八
  • 乙巳占 卷九
  • 乙巳占 卷十
标签:

给我留言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留言!

Copyright © 2018- 中华古籍全录 保留所有权利.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