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本草

食疗本草
《食疗本草》为唐·孟诜(公元612年—公元713年) 所撰。汝州(今河南汝州)人。该书是在《千金要方》中“食治篇增订而成的记述可供食用、又能疗病的本草专著。书目见《旧唐书·艺文志》。近人范行准认为原书是孟诜《补养方》,后经张鼎增补而易此名。 此书是唐代食物药治病专书。原书早佚,仅有残卷及佚文散见于《医心方》、《证类本草》等书中,各本所存佚文出入很大。1907年敦煌出土该书残卷,存药26味。全...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该书在记载药物的时候,将药物按照效用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主要是一些无毒药,以滋补营养为主,既能祛病又可长服强身延年;中品120种,一般无毒或有小毒,多数具补养和祛疾的双重功效,但不须久服;下品125种,是以祛除病邪为主的药物,多数有毒或药性峻猛,容易克伐人体正气,使用时一般中病即止,不可过量使用。全书共记载了365种药物,而这种分...

伤寒论(含注释翻译)

伤寒论(含注释翻译)
一、《伤寒论》的内容 《伤寒论》是东汉张机所著《伤寒杂病论》中论述伤寒病证的部分。《伤寒杂病论》原16卷,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该书至魏晋时已有散失,经王叔和收集整理始得存世,后在流传过程中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北宋时期,政府成立校正医书局,对诸多医学古籍进行校勘整理,《伤寒论》则是其中之一。 现该书通行本有两种:一是明代赵开美据宋治平本(林亿等校正的原刊本)的影刻本...

伤寒论

伤寒论
一、《伤寒论》的内容 《伤寒论》是东汉张机所著《伤寒杂病论》中论述伤寒病证的部分。《伤寒杂病论》原16卷,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该书至魏晋时已有散失,经王叔和收集整理始得存世,后在流传过程中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北宋时期,政府成立校正医书局,对诸多医学古籍进行校勘整理,《伤寒论》则是其中之一。 现该书通行本有两种:一是明代赵开美据宋治平本(林亿等校正的原刊本)的影刻本...

痧胀玉衡

痧胀玉衡
郭氏鉴于当时痧胀流行,采取前人有关经验。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撰写《痧胀玉衡》一书共3卷,约7.9万字。上卷,载痧症发蒙论,玉衡要语列治痧三法,放痧有十、刮痧法、用针说、用药大法等专论治痧方法,玉衡脉法列唇舌辨、痧脉十二经辨、痧脉要诀、痧脉有似阴证辨、痧脉似气血有条辨、痧脉诀生死法等专论舌、脉诊法。中卷,叙述临床各种痧证的症状,并附以治疗验案,列遍身肿胀痧、伤风咳嗽痧,...

奇经八脉考

奇经八脉考
《奇经八脉考》一卷,明李时珍撰。其书谓人身经脉有正有奇,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为十二正经;阴维、阳维、阴蹻、阳蹻、冲、任、督、带为八奇经。正经人所共知,奇经医所易忽,故特评其病源治法,并参考诸家之说,荟粹成编。其原委精详,经纬贯彻,洵辨脉者所不可废。又创为气口九道脉图,畅发内经之旨,而详其诊法,尤能阐前人未泄之秘。考明初滑寿尝撰《十四经发挥》一卷,於十二经外,益以督、任...

千金翼方

千金翼方
《千金翼方》,孙思邈撰于682年,系作者为补充《千金要方》而编集。卷首为“药录”,辑录药物800余种,详论其性味、主治等,其中有些是唐以前未收录的新药和外来药物。书中对内、外各科病证的诊治在《千金要方》的基础上均有增补,并收载了当时医家秘藏的汉张仲景《伤寒论》内容,选录《千金要方》所未载的古代方剂2000余首。中国刻印或影印本近20版次,日本亦有多种刻印本。 朝奉郎守太常少节充秘阁校理判...

难经

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共计3卷,作者及成书年代皆不祥,传说为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尤其...

脉象口诀歌

脉象口诀歌
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

脉经

脉经
《脉经》是中医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编著,撰年不详。是我国现存医学史上第一部与医学有关的书籍,在中国和世界的医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作用。《脉经》全书共分十卷、九十八篇. 《隋书·经籍志》最早著录。刊行之后,自晋至唐历三百余年流传不绝。宋代校正医书局曾对此书进行校勘。 现存主要版本有:元天历三年(1330)广勤书堂刻本、明成化间据元泰定本翻刻本、明赵府居敬堂刻本、明万历三年(1577)福建刻本...
Copyright © 2018- 中华古籍全录 保留所有权利.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