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燕外传

飞燕外传
赵后飞燕,父冯万金。祖大力,工理乐器,事江都王协律舍人。万金不肯传家业,编习乐声,亡章曲,任为繁手哀声,自号凡靡之乐。闻者心动焉。江都王孙女姑苏主,嫁江都中尉赵曼。曼幸万金,食不同器不饱,万金得通赵主。主有娠,曼性暴妒,且早有私病,不近妇人。主恐,称疾居王宫。一产二女,归之万金,长曰宜主,次曰合德,然皆冒姓赵。宜主幼聪悟,家有彭祖方脉①之书,善行气术,长而纤便轻细,举止翩然,...

飞跎全传

飞跎全传
清·邹必显 飞跎全传(又名《飞跎子传》、《扬州语绣像三教三蛮维扬佳话传奇》、《飞跎子书》) 版本:嘉庆二十二(1817)年一笑轩刋本。四卷三十二回 。 作者:邹必显,干嘉年间扬州评话艺术家,江苏兴化人,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他“性温暾,寡言笑,偶一雅谑,举座絶倒”。 内容:叙述石信求取仙方,拜师学艺,学成后下山投军出战,与蛮兵斗法,最后三教和解,天下太平的故事。全书记扬州风土人情,...

飞龙全传

飞龙全传
《飞龙全传》讲的是宋朝开国太祖赵匡胤的故事。话说从古以来,国运递更,皆有定数,治极则乱,乱极则治,一定之理也。天下自唐季以来,五代纷更,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十三君,僭窃相踵,战争不息,人民有倒悬之苦,将士多汗马之劳,终于立国不长,究非真命之主。独至大宋,圣人应运而兴,御极以来,削平伪镇,把锦绣江山,奠定得十分安固,相传三百年鸿业。历国恁般久长,这也因他神武不杀,仁义居心,...

飞花艳想

飞花艳想
飞花艳想作者:(清)樵云山人《飞花艳想》十八回,题“樵云山人编”。一般认为,樵云山人即刘璋。    作者刘璋,山西太原人,字于堂,号介符,别号烟霞散人、樵云山人,约生于清康熙六年(1667),康熙三十五年(1696)举人,雍正元年(1723)任深泽县令,在任四年,后被解职。同治《深泽县志·名宦传》有传。所著小说,最早行世的是《斩鬼传》,另尚有《凤凰池》、《巧联珠》等。    《飞花艳想》一书存...

飞花咏

飞花咏
飞花咏(又名《玉双鱼》) 版本:清初刻本。十六回。 作者:不题撰人。序署“天花藏主人题于素政堂”。 内容:叙述昌谷与端容居二人曲折离奇、重续姻缘的故事。 飞花咏 的目录: 序 第一回 贤父母姻联才与貌 俏孩提缘弄性兼情 第二回 昌秀才遭祖籍戍边 杜娘子随夫军出塞 第三回 夫妻涉险忍割爱弃孤儿 亲戚寻欢忽遭奸攘幼女 第四回 大强盗劫夺算越奸越拙 小儿女飞花咏愈出愈奇 第...

二十四尊得道罗汉传

二十四尊得道罗汉传
二十四尊得道羅漢传(全称《新刻全像二十四尊得道羅漢传》)。作者生平事迹不详。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家孙楷第认为,作者似乎是江西临川县人。《羅漢傳》為萬曆年間楊氏清白堂刊本,六卷廿三则,中缺第廿名羅漢。明代原刊本僅存於日本內閣文庫,孫楷第30年代訪書日本,首先著錄該書,見《日本東京所見小說書目》及《中國通俗小說書目》。今該書原本已微卷複製影印,199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刊行,標點重排...

返生香

返生香
简介暂无 返生香 的目录: 第一回 矮屋摇篮一宵风雪 画屏禅榻三梦因缘 第二回 治园亭会计妒贤 邀围棋画师惊艳 第三回 送盆花娇鸟唤哥儿 进忠告少年规叔父 第四回 凉雨关怀二童口角 深宵治疾一士惊心 第五回 事难言馥馥回眸 疾可讳丹初设策 第五回 事难言馥馥回眸 疾可讳丹初设策 第六回 水阁笛声人静后 镜屏倩影不言中 第七回 娱爱女禽言供雅谑 祝夫人凤腊示衰征 第八回 环佩遥闻巾遗...

二十四史通俗演义

二十四史通俗演义
历代兴衰演义(原名《二十四史通俗演义》) 版本:原书《二十四史通俗演义》有雍正间刋本,四十四回  。本书删去原先四十一至四十四回  (各朝年号丶儒家道德丶历朝各地物产丶历朝各地灾异风俗),另增二十回  ,总计六十回  。 内容:原书一至四十回  记叙盘古开天至清兵南下统一全国之大事。本书由清康熙时期,平西王吴三桂绞死明朱桂王一事写起,至...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十九世纪末,随着清政府日益腐败,一批有爱国良知的作家,用小说这一形式对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揭露和谴责。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首次把这类小说归属为谴责小说,其中吴趼人所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成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吴趼人,又名沃亮,子小允,号趼人,亦作茧人,别署我佛山人、野史氏、老上海、抽筋、主人等,广东佛山人,生于同治五年(1866年)。其曾祖父吴荣光官至湖广总督,祖父、父亲均...

二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是凌濛初继《初刻拍案惊奇》之后创作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其成书过程与《初刻拍案惊奇》略有不同。《初刻拍案惊奇》是凌濛初自行创作,被书商得知刻印出版的,而《二刻拍案惊奇》则是书商主动要求凌濛初续写的。《二刻拍案惊奇小引》中详细介绍了此经过:“贾人一试之而效,谋再试之。余笑谓一之已甚。顾逸事新语可佐谈资者,乃先是所罗而未及付之于墨,其为柏梁馀材、武昌剩竹,颇亦不少。...
Copyright © 2018- 中华古籍全录 保留所有权利.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