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二十四尊得道罗汉传

2015年05月08日 小说 暂无评论

二十四尊得道羅漢传(全称《新刻全像二十四尊得道羅漢传》)。作者生平事迹不详。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家孙楷第认为,作者似乎是江西临川县人。《羅漢傳》為萬曆年間楊氏清白堂刊本,六卷廿三则,中缺第廿名羅漢。明代原刊本僅存於日本內閣文庫,孫楷第30年代訪書日本,首先著錄該書,見《日本東京所見小說書目》及《中國通俗小說書目》。今該書原本已微卷複製影印,199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刊行,標點重排本亦同年刊行。题“抚临朱星祚编”。

誠如影印本前言所說,該書題名不一,「封面說《羅漢傳》,卷首題《新刻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傳》;內封牌記則署《全像十八尊羅漢傳》,並標明十八尊羅漢名為:長眉、伏魔、聰耳、抱膝、捧經、降龍、戲珠、飛錫、杯渡、振鐸、施笠、持履、伏虎、換骨、浣腸、現相、賦花、卻水。」11可是書中所述,又只有二十三尊羅漢,缺第二十尊。

由書名、篇目之粗疏,已大略可見該書當非精審之作。書中所記並不是根據佛經所傳十六羅漢等資料敷衍而來,而是根據《五燈會元》、《景德傳燈錄》、《高僧傳》等高僧故事,取材撰作而成。12孫楷第評論該書:「所述半文半白,殆不足以為小說,僅淺短之記述而已。」13大致不差。編者署名「撫臨朱星祚」,生平不可考。

以「小說」藝術的觀點來說,該書真的是頗為「不足」,但若從別的方面,特別是傳說方面的觀點來說,在羅漢傳說中國化的過程中,該書卻可能起著相當重要的功用。而這個影響作用,又不在於書中如何編出眾羅漢們的故事,而在於編者給每一位羅漢都冠上一個意象鮮明,各具特色的中國式名號。「降龍」、「伏虎」和「伏魔」一樣,指的都是佛法修為者道行高超,足以降伏外道邪佛一類。

對於一般以神跡顯示或傳說為信仰支撐的大眾來說,如果說羅漢是修行已到除一切煩惱、不再入輪迴的果位,恐怕是有些抽象的。如果說羅漢道法高超,而有大能,足以收伏邪魔外道或龍、虎等神獸,恐怕才更為具體,更有吸引力,更具說服力的說法。而在這三者之中,「魔」的概念比起龍、虎二者,還是較不具體的。而且在中國的傳統中,龍、虎對位並稱的傳統由來已久,相較之下,魔還是外來的、後起的。喜歡對稱、對比思考的中國人,最後會終於只取降龍、伏虎,而少談伏魔,原因大概也就在此。

《羅漢傳》所記故事與佛經所載十六羅漢或其他各組羅漢事跡不大相干,而是由《五燈會元》等高僧傳記、傳說併湊而成,已如標點本及影印本前言所說。而其併湊,有時還未免有些荒誕。例如書中「降龍羅漢」的故事,即從《五燈會元》中及《景德傳燈錄》中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事跡改纂擴大而成。故事中說「降龍羅漢」乃「迦毗摩羅尊者」,而所謂的「降龍」情節,指的是尊者收伏一個也在聚徒說法的「大樹龍王」,這個龍王自恃尊貴,有驕慢心,心中存念以為尊者不足與議論,尊者卻對龍王說:「你雖不說,但你的心念我都已知道。」於是開導龍王,龍王終於悔悟,得了證悟。這就是「降龍」的主要情節。

整體來說,《羅漢傳》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然而或許因為《羅漢傳》寫得不很成功,影響不大,所以該書出版之後,「降龍羅漢與伏虎羅漢」的名號和事跡並未就此定型。十八羅漢中的十七、十八兩位羅漢,也直到乾隆時期才被指定為是「降龍與伏虎」。雖然如此,但是羅漢之中而終於會有「降龍、伏虎」而且成為名號最響的兩位,其實是因為「降龍與伏虎」早已是世界各地英雄傳說的共同標幟,在中國方面,也早在羅漢來到之前,人們心目中的英雄就應當是會能「降龍與伏虎」的。只不過單這「降龍與伏虎」本身,在不同情境下就有各自不同的意涵。例如「龍」這個字之所指,自古以來就常具有神祕或神化的意涵,而不只是一種動物。但有時卻又是如豢龍氏傳說一樣指一種似乎可養可殺的動物。16而後來印度的龍傳進中國之後,更有龍天、龍宮、龍王及龍王家屬等觀念,一方面更貼近人性,一方面卻更加的神化複雜。而也就是佛教傳進中土之後,「降龍」的故事才在中國流傳開來,而且多半說的就是佛法修行者們的「降龍」故事。

二十四尊得道罗汉传 的目录:
  • 第一尊 长眉罗汉
  • 第二尊 伏魔罗汉
  • 第三尊 聪耳罗汉
  • 第四尊 抱膝罗汉
  • 第五尊 劝善罗汉
  • 第六尊 捧经罗汉
  • 第七尊 降龙罗汉
  • 第八尊 绯衣罗汉
  • 第九尊 戏珠罗汉
  • 第十尊 飞锡罗汉
  • 第十一尊 杯渡罗汉
  • 第十二尊 振铎罗汉
  • 第十三尊 施笠罗汉
  • 第十四尊 持履罗汉
  • 第十五尊 伏虎罗汉
  • 第十六尊 换骨罗汉
  • 第十七尊 浣肠罗汉
  • 第十八尊 现相罗汉
  • 第十九尊 跨象罗汉
  • 第廿一尊 拊背罗汉
  • 第廿二尊 焚佛罗汉
  • 第廿三尊 赋花罗汉
  • 第廿四尊 却水罗汉
标签:

给我留言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留言!

Copyright © 2018- 中华古籍全录 保留所有权利.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