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乡饮酒礼第四

仪礼乡饮酒礼第四
乡饮酒礼第四【题解】 《乡饮酒礼》记述乡人以时聚会宴饮的礼仪。乡饮酒约分四类:第一,三年大比,诸侯之乡大夫向其君举荐贤能之士,在乡学中与之会饮,待以宾礼。第二,乡大夫以宾礼宴饮国中贤者。第三,州长于春、秋会民习射,射前饮酒。第四,党正于季冬蜡祭饮酒。《礼记·射义》说,“乡饮酒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乡饮酒义》说:“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

仪礼士相见礼第三

仪礼士相见礼第三
士相见礼第三【题解】 《士相见礼》记述士君子相交接的礼节仪式。本篇首先对士与士初次相见的绍介、礼物、应对、复见诸仪节作了详细说明,然后依次述及士见大夫、大夫相见、士大夫见君诸礼仪。所以,此篇所述,实际上并不限于“士”相见之礼。关于篇名,清张尔歧说,士见大夫以下诸仪“皆自士相见推之,故以士相见名篇”(《仪礼郑注句读·士相见礼第三》)。《士相见礼》十分强调人际交往的伦理道德意义,它说...

仪礼士昏礼第二

仪礼士昏礼第二
士昏礼第二【题解】 《士昏礼》记述士娶妻成婚的礼节仪式。《士昏礼》疏引郑玄《目录》说,“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按规定,男子在昏时亲迎新妇。以昏为名,所以称作昏礼。今所谓婚,即本于此。士昏礼有六项内容,也叫作六礼。第一,纳采:即男家遣媒向女家提亲,女家同意,男家备礼至女家求婚所行的礼仪。第二,问名:男家使人问女子之名,以归卜其吉凶。第三,纳吉:男家卜得吉兆,备礼告知女...

仪礼士冠礼第一

仪礼士冠礼第一
士冠礼第一【题解】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并命字,表示已经成年,必须行成人之礼,明确君臣、父子等的社会责任。本篇详细记述了行冠礼的过程、陈设、仪式及行礼时所致辞。篇末的《记》,简要说明了三代(夏、商、周)冠礼的沿革、异同,论述了行冠礼的伦理道德意义以及所适用的范围。《士冠礼》不仅适用于“士”,而且也适用于包括天子、诸侯在内的一切贵族。本篇后《记》说:“古者五十而后爵,何大...

仪礼的流传与注本

仪礼的流传与注本
《仪礼》,汉代称《礼》,又称《士礼》,无《仪礼》之名。晋元帝时荀崧请置郑《仪礼》博士,但《仪礼》的书名尚未普遍使用。唐文宗开成年间石刻《九经》,以《周礼》、《礼记》与《仪礼》并列为三礼,乃正式标以《仪礼》之名。 西汉经师只以《仪礼》为礼经,所言《礼》、《士礼》,皆指《仪礼》。东汉郑玄为三礼作注,始以《周礼》为“经礼”,而以《仪礼》为“曲礼”。以后经师沿习此说,讲三礼遂以《周礼》为...

仪礼的主要内容

仪礼的主要内容
上述冠、婚、丧、祭、乡、射、朝、聘八项,概括了《仪礼》十七篇的主要内容。邵懿辰《礼经通论》对于此八类礼的意义作了一个概要的说明:“冠昏丧祭射乡朝聘八者,礼之经也。冠以明成人,昏以合男女,丧以仁父子,祭以严鬼神,乡饮以合乡里,燕射以成宾主,聘食以睦邦交,朝觐以辨上下。”下边,简要介绍一下《仪礼》十七篇的内容。《仪礼》第一、二、三篇言冠、婚。《士冠礼》述加冠时的陈设、仪式和致辞。...

仪礼(含注释翻译)

仪礼(含注释翻译)
《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周礼》又称《周官》,讲官制和政治制度。《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礼记》则是一部秦汉以前儒家有关各种礼仪制度的论著选集,其中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又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学术思想的论述。这里,仅就有关《仪礼》一书的一些问题作一些简要的说明。 今《十三经注疏》本《仪礼》,共十七篇,目次如下:士冠礼第一...

孟子(含注释翻译)

孟子(含注释翻译)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按:车,古文;舆,今字。车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

仪礼

仪礼
《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周礼》又称《周官》,讲官制和政治制度。《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礼记》则是一部秦汉以前儒家有关各种礼仪制度的论著选集,其中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又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学术思想的论述。这里,仅就有关《仪礼》一书的一些问题作一些简要的说明。 《仪礼》的篇数与作者今《十三经注疏》本《仪礼》,共十七篇,...

孟子

孟子
孟子序说 史记列传曰:“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韩子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
Copyright © 2018- 中华古籍全录 保留所有权利.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