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太监西洋记

三宝太监西洋记
三宝太监西洋记(又名《三宝开港西洋记》、《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简称《西洋记》)版本明万历廿六(1598)戊戍年三山道人刻本。廿卷一百回。作者题二南里人着。按序,二南里人即罗懋登,字澄之,明万历间陕西人,作有传奇《香山记》,并注释传奇多种。 三宝太监郑和,史有其人。明代永乐年间,郑和挂印西征,七次奉使“西洋”,平服三十九国,威震海表。本书虽然取材于史事,但不是历史演义小说,...

赛花铃

赛花铃
赛花铃(又名《新编赛花铃小说》) 版本:清初本衙藏板本。十六回。 作者:题“吴兴白云道人编本”,“南湖烟水散人较阅”。 内容:叙述苏州才子江文畹与方素云的爱情故事。 赛花铃 的目录: 第一回 护花神阳台窃雨 第二回 劫村落潢池弄兵 第三回 慧娇娥衡文称藻鉴 第四回 俏丫鬟带月闯书斋 第五回 慈觉寺春风别梦 第六回 晚香亭夜月重期 第七回 感新诗西窗续旧好 第八...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余杰 吴敬梓一生以移居南京为界可分前后两段。前期,他与小山一样,以声色犬马的生活方式游离于“正常”的生活轨道之外。“少年时,青溪九曲画船,曾记游冶……朝复夜,费蜀锦吴绫,那惜缠头价。”(《买肢塘》)“王家昙首,伎识歌声春载酒,白板桥西,赢得才名曲部知。”(《减字木兰花》)吴敬梓不像小山一样真正沉醉到情爱之中,而更多地标榜一 种不见容于俗世的生活姿态。不是为游...

人面桃花

人面桃花
崔护博陵崔护,姿质甚美,少而孤洁寡合。举进士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叩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间曰:“谁耶?”护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盼而归,尔后绝不复至。 及来岁清明日,...

人间乐

人间乐
封闭、严厉的封建道统社会里,一位妙龄小姐看中一位如花少年又能如何?巧布机关,暗结情网,赚得佳婿入彀来。情意浓、仕途远,为保情郎如愿,宁肯再添一艳便宜了他左拥右抱,一枕双眠! 人间乐 的目录: 第一回 小积德老蚌生珠 大聪明娇娃吐秀 第二回 成蕴籍妆男毕肖见公卿 势利官为女言婚巧令色 第三回 怫意事尽成敌国 奏陈情怜准还乡 第四回 底里难窥真色相 泛常谁识假儒巾 第五回 憨公子为...

人虎传

人虎传
版本:唐代传奇小说。原载于《太平广记》卷四百二十七,题作《李征》,注出《宣宝志》。《古今说海》取入此篇,易名《人虎传》。 作者:张读,荐孙,字圣朋,亦作圣用。有俊才,年十九登进士第,累官吏部侍郎,典贡举,时称得士。位终尚书左丞。有《宣室志》,皆记鬼神灵异之事,又有《建中西狩录》。ARTX.CN 内容:叙述李征化虎、托友袁傪照顾妻儿的故事。李征、袁傪史有其人,...

全相平话

全相平话
全相平话(又名《全相平话五种》) 版本:元英宗至治年间(1312~1323)建安虞氏新刊本。计有《武王伐纣书》(别题《吕望兴周》)丶《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丶《秦并六国平话》(别题《秦始皇传》)丶《续前汉书平话》(别题《吕后斩韩信》)丶《三国志平话》等五种。 内容:元代讲史话本。所述五种故事,真伪参杂,虚实并存,但对后世小说发展,有深刻影响。 全相平话 的目录: 武王伐纣书卷...

虬髯客传

虬髯客传
隋扬帝之幸江都,命司空杨素守西京。素骄贵,又以时乱,天下之权重望崇者,莫我若也,奢贵自奉,礼异人臣。每公卿入言,宾客上谒,未尝不踞床而见,令美人捧出,侍婢罗列,颇僭于上。未年愈甚,无复知所负荷,有扶危持颠之心。 一日,卫国公李靖以布衣上谒,献奇策。素亦踞见。公前揖曰:“天下方乱,英雄竟起。公为帝室重臣,须以收罗豪杰为心,不宜踞见宾客。”素敛容而起,谢公,与语,大悦,收其策而退...

情史

情史
《情史》一名《情史类略》,又名《情天宝鉴》,为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选录历代笔记小说和其它著作中的有关男女之情的故事编纂成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全书共二十四类,计故事八百七十余篇。其中《情外类》选录了历代的同性爱情故事,记载的人物上自帝王将相,下至歌伶市民。读者们也能在其间了解到“龙阳”、“余桃”、“断袖”等典故的来源。     《情史》是冯梦龙的重要作品之一。他清楚“情”的感染力比枯燥乏...

情梦柝

情梦柝
《情梦柝》又名《三巧缘》,四卷二十回。题“蕙水安阳酒民著”。 著者姓氏不详,生平亦不可考。清人刘廷玑《在园杂志》(成书于康熙五十四年)便已提及此书;又,据书中有关情节史实,可推知此书作成于顺治、康熙年间。 情梦柝 的目录: 第一回 观胜会游憩梵宫 看娇娃奔驰城市 第二回 小秀才改扮书童 老婆子拿扳券保 第三回 楚卿假赠绿葱簪 衾儿错认鸳鸯谱 第四回 没奈何押盘随轿 有机变考古徵诗 ...
Copyright © 2018- 中华古籍全录 保留所有权利.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