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鼠闹东京

五鼠闹东京
简介暂无 五鼠闹东京 的目录: 引子 第一回 郑达教施俊读书 第二回 五鼠精下凡作怪 第三回 施俊途中遇妖精 第四回 施俊争妻讦告妖 第五回 真假施俊争妻告状 第六回 包文拯天庭见玉帝

五美缘全传

五美缘全传
此书以道光间刻本为底本校点。 此书不题撰人。卷首有叙,署“壬午谷雨前二日,寄生氏题于塔影楼之西榭。”此“寄生氏”亦曾为另一部清代小说《争春园》作序,署“己卯暮春修禊日,寄生氏题于塔影楼之西偏。”今人孙楷第称“寄生氏即《五美缘》作者。”(见《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争春园”条)柳存仁《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也说为《争春园》撰序的寄生氏“也就是《五美缘》的作者。”不知何据。 《争春园》初刊...

五虎征西

五虎征西
五虎征西(又名《五虎平西前传》丶《五虎平西珍珠旗演义狄青全传》) 版本:同文堂刋本。十四卷一百十二回。 作者:不题撰人。 内容:本书是《杨家将演义》的分支。与《万花楼演义》同脉络,但情节内容自成首尾,叙述宋仁宗命狄青等五虎将征西的故事。不少戏曲剧目取材于此。 五虎征西 的目录: 第一回 赈民饥包公奉旨 图谋害庞相施计 第二回 孙兵部到关权理 狄元帅奉旨征西 第三回 火...

五虎平南

五虎平南
五虎平南(又名《五虎平南后传》) 版本:同文堂刋本。四十二回。 作者:不题撰人 内容:为《五虎平西》的续书,叙述狄青等五虎将南征平叛的故事。 五虎平南 的目录: 第一回 南天国差臣进表 平西王夜宴观星 第二回 包公奉旨诏英雄 五虎兴兵临敌境 第三回 狄元帅以众攻关 张将军临阵斩将 第四回 段小姐夸能演术 飞山虎逞勇交兵 第五回 飞山虎出敌被擒 段小姐灵符迷...

五代秘史

五代秘史
暂无简介 五代秘史 的目录: 第一回 孙待诏史记世系按宋待制孙甫 第二回 唐天子开科取士 第三回 赤墙村黄巢出身 第四回 黄巢藏梅寺起手 第五回 黄巢杀入长安城 第六回 郑畋大战朱全忠 第七回 敬思奉旨宣晋王 第八回 晋王起兵入中原 第九回 克用箭服周德威 第十回 安景思牧羊打虎 第十一回 李晋王阅兵试箭 第十二回 存孝打破石岭关 第十三回 李晋王河中会兵 第十四回 鸦馆楼朱温赌带 第十...

五代残唐

五代残唐
五代残唐(又名《残唐五代史演义》) 版本:明李卓吾批点本。八卷六十回 。 作者:题“罗贯中编辑”,但似为明代后期无名氏作品。 内容:以编年体例,描述自黄巢起义至陈桥兵变止,这段时期的动荡兴衰历史。==============================================================================《五代残唐》又名《残唐五代史演义》,作者罗贯中,依据史传,间以虚构,以编年的形式,起自黄巢起义,终于陈桥兵变...

吴江雪

吴江雪
本书全称《新镌绣像小说吴江雪》,题“吴中佩蘅子著”。首有顾石城序和佩蘅子自序。全书分四卷,共二十四回。 佩蘅子生平事迹不详,郑振铎先生以为作者“大约为科举场中久不得志之士”。学者多认为本书著于明末清初,刊刻于康熙年间。 今存最完整的版本为东吴赤绿山房梓行本(藏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本书据《新镌绣像小说吴江雪》(序文已佚)校点。 吴江雪 的目录: 第一回 清閨约法 训子奇方 第二...

无双传

无双传
唐王仙客者,建中中朝臣刘震之甥也。初,仙客父亡,与母同归外氏。震有女曰无双,小仙客数岁,皆幼稚,戏弄相狎,震之妻常戏呼仙客为王郎子。如是者凡数岁,而震奉孀姊及抚仙客尤至。一旦,王氏姊疾,且重,召震约曰:“我一子,念之可知也,恨不见其婚室。无双端丽聪慧,我深念之,异日无令归他族,我以仙客为托。尔诚许我,瞑目无所恨也。”震曰:“姊宜安静自颐养,无以他事自挠。”其姊竟不痊。仙客护丧,...

无声戏

无声戏
据 此 书〈无 声 戏 序 言〉,《 无 声 戏》 为 清 代 李 渔 所 撰。 李 渔 (1611-1680), 原 名 仙 侣, 字 笠 鸿、 谪 凡, 号 笠 翁, 别 署 觉 世 稗 官、 笠 道 人、 随 庵 主 人、 新 亭 樵 客、 湖 上 笠 翁 等。 李 渔 将 这 部 小 说 命 名 为《 无 声 戏》, 是 因 为 小 说 与 戏 曲 具 有 同 等 的 社 会 功 能 与 创 作 地 位, 小 说 也 是 戏 文, 只 是 不 能 演 唱,“ 无 声” 而 已。《 ...

无耻奴

无耻奴
版本:铅印三集,十卷四十回。无耻奴 第一集三卷十二回,光绪三十三(1907)年上海开明书店初版,无耻奴 第二集三卷十二回,宣统元(1909)年上海开明书店初版,无耻奴 第三集四卷十六回,出版年月不详。 作者:苏同,清末人,生年不详。另着有小说《傀儡记》。 内容:叙述主角江念袓寡廉鲜耻,贪赃枉法,巴结洋人,卖国求荣,最后落得一场空的故事。 无耻奴 的目录: 第一回 第二回 第三回 第...
Copyright © 2018- 中华古籍全录 保留所有权利.  

用户登录